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【写材料用典】心治则百节皆安,心扰则百节皆乱,供大家参考。
【例文】实现善治需要标本兼治,多措并举。就君王而言,'主者国之心也。心治则百节皆安,心扰则百节皆乱“。就德育而言,'民不知礼义,法弗能正也;
非崇善废丑,不向礼义“。就执法而言,'不知礼义,不可以行法。法能杀不孝者,而不能使为孔、曾之行;
法能刑窃盗者,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“。就群臣而言,要做到'心欲小而志欲大,智欲圆而行欲方,能欲多而事欲鲜“。明君、良法、善制、仁义、贤臣,得而兼之、相得益彰,则'四夷九州服也“。(解放军报《从'不敢欺“到'不忍欺“》)
【典故】出自汉代刘安《淮南子>缪称训》,主者,国之心,心治则百节皆安,心扰则百节皆乱。故其心治者,支体相遗也;
其国治者,君臣相忘也。
【释义】意思是,君主是国家的心脏,心脏健全正常,全身的脉络就畅通安康,心脏功能紊乱,全身的血脉也随之紊乱。
【赏析】明代朱熹曾说:心大则百物皆通,心小则百物皆病。心胸宽广,看什么都能看开;
心胸狭窄,看什么都不顺眼。毛泽东同志在诗中写道:'管却自家身与心,胸中日月常新美。“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对手是自己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:'改造自己,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。“当年,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自己的上衣缝了两个口...
(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,您需要先登陆!)